6月26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主辦的第九屆“聞天”論壇在滬召開。本屆論壇以“建黨百年視域中的新時代、新媒介、新傳播”為主題。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德忠研究員、南京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胡翼青教授、《學術月刊》總編輯姜佑福分別致辭。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暨南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深圳大學、澳門大學,以及來自《學術月刊》、《國際新聞界》、《南京社會科學》、騰訊公司及澎湃新聞的60余位新聞學界業(yè)界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活動。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徐清泉研究員主持了開幕式和論壇主旨演講并作閉幕式致辭。
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國際傳播
徐清泉表示,在舉國歡慶建黨百年及學界業(yè)界學習貫徹中央第30次集體學習有關加強國際傳播工作指示精神的特殊背景下,我們舉辦第九屆聞天論壇并圍繞“建黨百年視野中的中國媒介發(fā)展史”“社會變遷與媒介技術進化中的社會交往”“移動互聯時代的熱門影視傳播新規(guī)律”及“全球網絡傳播視野下的社會輿情與治理應對”等四個主題單元開展深入研討,旨在立足于新聞傳播理論實踐當下實際,探究當今移動互聯全媒體傳播新時代,我國新舊媒體深度融合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規(guī)律和新方略,力爭在“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國際傳播能力”等方面有所作為。
胡翼青提出,社科院系統(tǒng)在中國新聞傳播學發(fā)展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自1978年之后傳播學引進中國以來,包括中國社科院新聞所在內的社科院系統(tǒng)的一批重要學者在中國完成了傳播學的開端和啟蒙工作。上海社科院新聞所著力打造“聞天”學術品牌,足見其一以貫之的學術追求。在題為“物質性對傳播研究意味著什么”的主旨演講中他提出,我們在討論物質性的時候要區(qū)分媒介的物質性和一般技術的物質性。做為傳播學人不能把技術哲學的東西拿來生搬硬套。一個傳播學的研究者,在討論媒介物質性時,首先應明確要在何種意義上理解媒介,理解媒介技術和理解媒介的物質性。另外,物質性幫助我們看到了傳播中的行動者,但我們也要警惕神話“物質性”。
姜佑福表示,“聞天”論壇已經舉辦到第九屆,其在國內新聞傳播學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此次論壇主題具有時代性和包容性,表達了上海社科院新聞所在學術上的抱負。我們應明確學術研究和學術傳播之間的互動關系,發(fā)掘新聞傳播學科學術研究的學術路徑和研究方式。對今天的學者而言,亟需作好“三個結合”,一是在跨學科研究盛行的背景下,促成不同學科之間的效應正相加,實現媒介方式與傳播內容的有機結合;二是把現代性批判同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構實現有機結合;三是將洞察國際大勢及把握國內實際實現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可能用西方人聽得懂的語言把中國的道理和經驗講清楚。
肩負歷史使命 傳播優(yōu)質新聞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國際新聞界》主編劉海龍,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所長、戴麗娜副研究員,澎湃新聞副總編夏正玉分別圍繞“網絡化身體與網絡化社會”“社交媒體國際治理:困境、根源與出路”“珍惜內容生產好時代”話題作主旨演講。
劉海龍?zhí)岢觯W絡技術與技術的使用者之間不只是物與主體的外部聯結關系,而是彼此深深嵌入,再造出新的“身體”:身體被技術入侵,成為網絡的延伸。身體既可能為系統(tǒng)提供數據、感知,成為網絡的“代臂”,網絡的“補丁”,它也可以通過物質的斷開連接,成為破壞網絡規(guī)則的“病毒”。在高速的網絡運行中,離不開低速而不精確的身體多用,這正如疫情期間數字的網格化治理離不開原始的人工把守,數字化的社會數據搜集離不開低端、重復的表格填報一樣。我們發(fā)現,社會系統(tǒng)中的身體被擠壓與限定。技術與現代人的關系在“身體”的視角下發(fā)生新的運動。可見,疫情期間發(fā)揮重大作用的網格化管理,實際上是一種新的治理術,即通過讓“靜止”來對抗現代社會的高速流動。綜上,“網絡化身體”為如何從身體角度研究傳播現象和社會治理提供了新視角和方法。
戴麗娜提出,在當今移動互聯及全媒體傳播快速發(fā)展普及的背景下,社交媒體的快速升級衍生和融入生產生活,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為社交媒體的國際合作治理提出了挑戰(zhàn)。當前社交媒體的國際治理領域壓力頻現、任重道遠,欲走出社交媒體國際治理困境,其中一個重要路徑就是要堅持在反對單邊主義、倡導多邊主義的聯合國框架下,為社交媒體開展國際治理建構起相應的合作機制。在網絡國際治理合作中,要力促將防范網絡風險及打擊網絡犯罪等行動規(guī)范寫進相應的網絡國際治理公約中。
夏正玉認為,在新媒體時代大潮中,主流新媒體肩負著生產傳播優(yōu)質精神內容的崇高使命。就具體的實踐而言,采編只是內容的第一個生產環(huán)節(jié),隨之而來的傳播運營更有學問。無論是社會輿論的引導,還是傳播內容的審核,均為動態(tài)的運營過程。面對重要社會信息的發(fā)布,“滾動發(fā)布,態(tài)度為要”,公眾最希望從發(fā)布機構和權威媒體上讀到信息、看到態(tài)度。我們要珍惜內容生產的好時代,講好中國故事應當是所有媒體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次論壇還特別舉行了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影視文化與視聽傳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呂鵬研究員擔任中心主任。本次論壇下設四個分論壇,28位專家分別圍繞四大主題作了演講和評議。
據悉,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是專門從事新聞傳播理論實踐研究和政府決策咨詢服務的學術機構。“聞天”一詞取自《詩經?小雅》“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意為即便體小位微,無礙發(fā)出響亮聲音。近年來,研究所致力于打造包括聞天論壇、聞天大講堂、聞天讀書會、聞天公號、聞天新知普及在內的“聞天”系列品牌,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